讲述景德镇精彩千年故事!景德镇文旅这十年...
大家上午好!首先,我代表景德镇市文广新旅局,对长期以来关心支持景德镇文化和旅游工作的社会各界和新闻媒体,表示衷心的感谢!现在,我就景德镇近十年来文化和旅游发展情况向大家作一个简要介绍和发布。
党的十八大以来,景德镇文旅人在市委、市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用心用情落实习近平总书记殷殷嘱托,守正创新、勇毅前行,以景德镇国家陶瓷文化传承创新试验区建设为主线,多措并举促进我市文化和旅游事业、产业高质量发展,取得良好成效。
这十年,我们坚持保护传承与合理利用并举,文化遗产不断“活”起来。颁布实施了《景德镇市陶瓷文化传承创新条例》,在全省率先推行基本建设考古前置;御窑厂遗址纳入申报世界文化遗产预备名单,全市新增9处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8处省级文物保护单位保和、新增19家非国有博物馆,景德镇中国陶瓷博物馆牵头发起成立了全国陶瓷文化博物馆联盟和中国博物馆协会陶瓷专业委员会两大全国组织,成功创建国家一级博物馆,并荣获“全国文化和旅游系统先进集体”称号。2020年6月,获批创建国家级景德镇陶瓷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启动了“非遗在社区”、手工制瓷技艺非遗代表性传承团体试点。建立健全非遗保护名录体系。完成了景德镇手工制瓷技艺体系五大类别、四级科目的分类。现共有市级以上非遗代表性名录83项,其中国家级项目4个,省级项目26个,市级项目83个;市级以上非遗代表性传承人1899人,其中国家级11人,省级71人,市级以上各类非遗基地122家。
这十年,我们坚持均等服务和设施提升同步,文化惠民不断“兴”起来。全市共建有公共图书馆5个、文化馆5个、美术馆4个,乡镇街道文化站52个、社区村级综合性文化服务中心642个,实现市县乡村四级公共文化服务网络全覆盖。群众歌咏月、百姓大舞台、红色经典诵读、珠山讲坛、乡村村晚、戏曲进乡村进学校、电影放映进基层等惠民活动广泛开展,惠及群众达527万余人次。智慧图书馆体系和公共文化云建设加快推进,新型公共文化空间不断涌现,共建成8个群众歌咏月合唱示范基地,2个乡村少儿艺术培训基地,19个城市书房和21个有特色、有品位的新型公共文化空间。公共文化服务成绩喜人。市图书馆的“中华陶瓷文献数字服务”、市文化馆的“群众歌咏月活动”分获第三批、第四批国家公共文化服务示范项目,乐平市获2021-2023年度“中国民间文化艺术之乡”称号,市文化馆创作的“坯房小哥”获“赣鄱群星奖”,赣剧《瓷心》获玉茗花戏剧节剧目奖。今年的第八届江西艺术节,我市取得了近年来的最好参赛成绩,共获得各类奖项30个,其中一等奖2个,二等奖7个,三等奖14个,优秀组织奖1个。
这十年,我们坚持全域发展与品牌创建齐抓,文旅产业不断“火”起来。成功举办2021年全省旅游产业发展大会,获评第二批国家文化出口基地、第二批国家文化和旅游消费试点城市,并获评国务院办公厅2021年度文化产业和旅游产业督查激励地市名单。打造了陶阳里御窑历史街区、陶溪川文创街区、三宝国际瓷谷、名坊园、高岭·中国村、昌南里文化景区、九集小镇商业街区等一批文化和旅游产业融合发展区、文旅消费集聚区。截至2021年底,我市拥有国家A级旅游景区数量达到了34家,其中国家5A级景区1家、国家4A级景区11家。十年来,共创建国家级、省级各类品牌50余个,全市陶瓷文化创意产业产学研实体6773家,规上119家,省级以上文化产业基地20家;有中国景德镇国际陶瓷博览会和2722家陶瓷艺术家工作室等陶瓷文化创意展示平台;旅游经济总量实现了跨越发展,旅游总收入由2012年的125.22亿元,提高到2021年的479.44亿元,增长了282.88%,接待国内外游客由2012年的2001.28万人次,提高到2021年的5331.65万人次,增长了166.41%。
这十年,我们坚持平台搭建和特色活动合力,文化交流不断“旺”起来。牢牢抓住“一带一路”建设重要战略机遇,大力促进对外贸易合作和对外文化交流,把丰厚的陶瓷资源优势逐步转化为经济优势、竞争优势和文化优势,把讲好中国故事的重要资源加以挖掘、整合和提升,主动讲好陶瓷故事,积极传播中国价值,不断提升陶瓷文化的影响力,为中华文化走出去贡献“景德镇力量”。加大“走出去”步伐。“感知中国•匠心冶陶——景德镇陶瓷文化展”系列展先后走进荷兰、德国、日本、丹麦、克罗地亚、巴西等国,积极传播中国陶瓷文化,均引起了强烈反响。我们依托陶瓷文化,每年开展政府、科研院所、民间社团等不同平台、不同形式、不同规模的对外文化交流活动多达千场,向世界展示了中国陶瓷文化的独特魅力。拓展“引进来”渠道。2021年12月,成功举办“以心相交 成其久远”——2021中日韩陶瓷文化艺术与旅游周活动。目前,我们正在积极筹办第五届“阿拉伯艺术节”,为首届中阿峰会营造氛围。
这十年,我们坚持示范引领和全面覆盖共进,广电新闻不断“强”起来。全市获评全国版权示范园区(基地)2个,全国版权示范单位2个,江西省版权示范园区(基地)1个,江西省版权示范单位10个,陶溪川文创街区荣获“中国版权金奖·推广运用奖”。2021年9月,景德镇市荣获全国版权示范城市荣誉,成为全国第十三个、中部地区第一个全国版权示范城市。全市落实直播卫星“户户通”工程实际安装72190户,实现群众可以免费收听收看84套广播电视节目。广播电视节目无线数字化覆盖工程,完成市、县(乡)级7个台站升级改造工程建设,实现无线数字化覆盖转播中央台和地方台电视节目15套,广播电视综合人口覆盖率达到99.34%,较2011年底提高个4.38个百分点。
各位媒体朋友!扬帆启航新征程,踔厉奋发向未来。下一步,我们将始终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立足新发展阶段、贯彻新发展理念、主动服务和融入新发展格局,紧紧围绕国家陶瓷文化保护传承创新基地、世界著名陶瓷文化旅游目的地、国际陶瓷文化交流合作交易中心的目标定位,发扬钉钉子精神,埋头苦干、锐意进取、攻坚克难,展现文旅新担当、作出文旅新贡献,奋力谱写景德镇文化和旅游高质量发展新篇章,以实际行动迎接党的二十大胜利召开。
谢谢大家!
问
●
答
发布会现场,记者们就大家关心的话题提出了问题,请继续往下看!
问:景德镇市是国家首批历史文化名城,成功获批国家陶瓷文化传承创新试验区。请问,近年来,景德镇市在文化遗产保护方面取得了哪些成就?
景德镇市文化广电新闻出版旅游局党组成员、副局长汪同茂回答记者提问
答:景德镇拥有两千年的冶陶史、一千年的官窑史、六百年的御窑史,是一座因瓷而生、因瓷而兴、因瓷而名的城市。近年来,景德镇市委、市政府在国家文物局、江省文物局的关心指导下,深入学习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文物工作的重要论述和重要指示批示精神,始终牢记习近平总书记“建好景德镇国家陶瓷文化传承创新试验区、打造对外文化交流新平台”的殷殷嘱托,大力推进文化遗产保护利用工作,取得了显著成效。
一是千年遗存得到活态传承。我们努力在保护传承上树标杆,高位推动文化遗产保护、全域行动、全面冲刺御窑厂遗址申遗,整体保护、活态传承1000年陶瓷文化遗迹、600年御窑文化遗址和100年陶瓷工业遗产,延续千年陶瓷文脉。全市目前共有1处国家大遗址、12处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60座瓷窑矿址、108条窑砖里弄、4处国家工业遗产,国有博物馆6家,非国有博物馆16家、行业博物馆1家,每7万人拥有1家博物馆。
二是千年技艺得到系统传承。建设非遗保护名录、非遗项目数据库、非遗生产性保护示范基地,深入挖掘与陶瓷产业相关的民间文学、传统音乐、传统舞蹈、传统戏剧、传统习俗、传统美术、传统工艺等七大门类非遗项目,让千年技艺世代相传。目前,全市现有国家级非遗代表性项目4项,省级26项,市级83项,形成了以手工制瓷技艺为核心,其它门类较齐全的具有瓷都特色非遗保护体系。
三是千年匠心得到集成呵护。景德镇工匠精神得到大力弘扬,实施艺徒制度、代表性传承人制度,壮大手工制瓷非遗传承人队伍,吸引更多创客到景德镇创新创业。国家5A级旅游景区---古窑民俗博览区成为江西乃至国内独具特色、影响力较大的文化旅游王牌景区;陶瓷文化传承创新发展,吸引3万多世界各地陶瓷艺术家和爱好者常年在景德镇创作、创业,形成了独特的“景漂”和“景归”文化现象。全市拥有市级以上非遗代表性传承人1899人。其中,已被认定的国家级代表性传承人11人,省级71人,景德镇手工制瓷技艺省级代表性传承团体成员119人。
四是千年故事得到精心讲述。景德镇故事得到系统挖掘和讲述,推出了一批以景德镇陶瓷文化为主题的影视剧、纪录片、演艺节目,《匠心冶陶——景德镇传统手工制瓷技艺》等被列为中宣部“中华文化走出去”重点项目,《用china讲China——江西景德镇用陶瓷名片讲述中国故事》案例入选全国2021年度对外传播十大优秀案例,让景德镇始终是一部活的陶瓷历史文化教科书。
问:文化和旅游产业,是我市“3+1+X”产业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近来年获得不少国家级荣誉。请问,10年来,我市文化产业和旅游产业发展取得了哪些变化?
景德镇市文化广电新闻出版旅游局党组成员、副局长余红生回答记者提问
答: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市充分挖掘古色、绿色、红色资源禀赋,大力推进陶瓷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2021年,我市因文化产业和旅游产业发展势头良好,获国务院办公厅督查激励。归纳起来,我市文旅产业发展呈现以下特点:
一是文化产业不断状大。2020年,我市文化及相关产业增加值为63.91亿元,占GDP比重为6.69%;2021年,全市规上文化企业119家,实现营业收入104.72亿元;陶溪川文创街区、陶阳里历史街区、三宝国际瓷谷、陶瓷产业园区等文化和旅游产业集聚区蓬勃发展,全市国家级、省级文化产业示范园区(基地)达20家,孵化、培育企业和容纳就业能力突出;陶文旅、陶邑文化等多家企业先后获评全国文化企业30强或全省文化企业20强。
二是旅游产业链日趋完善。高质量承办2021年江西省旅游产业发展大会,投资260亿元完成45个重点文旅项目建设,推出“十五景三宴三剧”并保持常态化运营,景区景点、文博场馆持续提升品质、丰富业态,高端酒店、精品民宿和美食街区遍布全市,大、小交通持续优化,陶瓷文创和旅游商品屡获大奖,“吃住行游购娱”旅游产业链实现转型升级。
三是文旅消费供需两旺。我市获评国家文化和旅游消费试点城市,“夜珠山”消费带、陶阳里御窑分别入选第一、二批国家级夜间文化和旅游消费集聚区,强化优质文化和旅游产品供给,常态开展文旅消费促进和节庆活动,发放文旅消费券,不断满足大众时代文旅消费需求。
四是国际合作不断深化。连续举办18届中国景德镇国际陶瓷博览会,获评国家文化出口基地、跨境电子商务综合试验区,优质陶瓷文化产品和服务“走出去”成效明显。
五是体制机制建立健全。出台实施《关于加快文化产业发展的实施意见》《关于促进旅游产业高质量发展的意见(试行)》等“2+9”政策体系,创新推出“文企贷”“文旅贷”,助力文旅企业投融资
问:十八大以来,景德镇市文旅事业得到长足的进步和发展,文旅市场平稳有序是促进文旅行业发展的重要保障。请问,景德镇市在维护文旅市场稳定工作中有哪些具体举措,谢谢!
景德镇市文化广电新闻出版旅游局一级调研员汪丽瑾回答记者提问
答:首先,非常感谢这位记者的提问。
党的十八大以来,我们在江西省文化和旅游厅的指导帮助下,在景德镇市委、市政府的坚强领导下,积极统筹做好全市文化和旅游领域疫情防控、市场监管、品牌建设等各项工作,十年来,景德镇市文旅市场蓬勃发展、安全稳定,始终保持良好发展势头。
旅游服务质量显著提升。近年来,景德镇市注重“提质升级、品牌创建”,组织开展了星级饭店服务技能大赛、导游员大赛等一系列活动,加大了旅游星级饭店、绿色旅游饭店品牌创建力度。另外,我们还前往景区、酒店等场所,开展文明旅游、绿色旅游、诚信经营等一系列宣传教育,加大创建文明旅游示范单位培育力度,文明旅游之风蔚然形成。
旅游民宿发展茁壮成长。十年来,我市民宿发展进入快车道,全市民宿数百家,百花齐放、争相斗艳,像云里雾里、杨梅亭艺栈等民宿成为领头羊。在推进民宿数量发展的同时,还十分注重提升民宿发展特色和质量,加大了民宿品牌创建力度。
疫情防控工作稳扎稳打。我们认真贯彻中央和省、市疫情防控工作部署,坚持“时时注意安全、处处预防事故”,从“强化旅游团队管控、强化经营场所管控、强化从业人员管控、做好应急处置工作”等多个方面着手,加强宣传教育引导,扎实开展联合检查,做好假期应急处置,严格落实监管职责,督促经营业主履行主体责任。截止目前,全市文旅市场安全稳定。
文旅市场执法严肃正规。近年来,为积极营造良好文旅市场环境,我们始终坚持依法执法、文明执法、规范执法,以严格执法检查护航文旅市场环境。特别是今年,我们文旅执法统一配发了服装,佩戴了执法记录仪,成为我市执法线上一到靓丽风景线。我们扎实开展“风暴”整治行动,积极与公安、消防、市场监管等多部门进行联合检查;认真开展养老诈骗、私设“景点”等系列专项整治,有力打击违法违规现象。尤其是我市的“护苗绿书签”活动,今年,受到了中宣部领导的肯定和鼓励。同时,我市在参加的湘鄂赣“护苗绿书签”公益设计大赛中,斩获小学组唯一一等奖,并获得三个三等奖,在全省名列前茅。
问:景德镇市已成功创建全国版权示范城市,成为中部地区第一个、全国第十三个全国版权示范城市,请问有哪些做法和成效?
景德镇市文化广电新闻出版旅游局三级调研员洪唯真回答记者提问
答:景德镇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版权工作,一直以来,多措并举持之以恒推动景德镇市版权事业快速发展,不断提升版权创造、保护、运用、管理与服务水平,持续优化版权生态,自2019年11月获批创建全国版权示范城市以来,在中宣部和省委宣传部的大力支持和精心指导下,我市把版权工作纳入景德镇国家陶瓷文化传承创新试验区建设重要内容,扎实有序推进创建工作。
一是坚持高位推动。加强组织领导,完善制度体系,搭建服务平台,不断构建版权工作大格局。二是坚持示范引领。大力推动品牌创建,主动扶持培育企业,加快建设陶瓷版权交易中心,不断促进版权产业大发展。三是坚持机制创新。成立知识产权法庭、陶瓷版权快速维权中心、版权协会、版权服务站点,推行协同合作模式,建立版权大保护机制。四是坚持协同发力。加大版权宣传力度,提升社会公众版权意识,营造版权宣传浓厚氛围。
我市持续优化版权生态,极大地推动了文化创意产业和陶瓷产业高质量发展。全市获评全国版权示范园区(基地)2个,全国版权示范单位2个,江西省版权示范园区(基地)1个,江西省版权示范单位10个。建立版权服务站10个,版权登记数量多年在全省设区市中名列前茅。成功承办2020年全国版权示范工作培训班,陶溪川文创街区荣获“中国版权金奖·推广运用奖”。2021年9月,我市荣获全国版权示范城市荣誉,成为全国第十三个、中部地区第一个全国版权示范城市。
全国版权示范工作对我市陶瓷文化产业的发展有着重要的促进作用,我市将以获批全国版权示范城市为新起点,继续高标准、严要求,持续加强版权创造、保护、运用、管理与服务等各项工作,全力以赴推动全国版权示范城市工作走深走实,努力把我市打造成为版权强市和知识产权高地。
问:景德镇这十年在文化惠民方面培育了哪些品牌,来更好地满足人民群众的文化需求?
景德镇市文化广电新闻出版旅游局三级调研员胡文会回答记者提问
答:十年来,我市不断推出多种文化惠民举措,通过丰富多彩的文化活动,极大地增强了瓷都人民的获得感和幸福感。
一是扎实做好送戏下乡、送戏进校园和送电影下乡。每年全年免费送电影下乡7800余场,确保一村一月一场电影;每年免费送戏下乡、送戏进校园230余场,确保每个乡镇每年不少于4场。
二是扎实推进乡镇、街道、村、社区文化场馆的建设和提升。十年来共新建、提升公共文化场馆708个,实现全市乡镇、街道、村、社区文化场馆全覆盖,充分发挥这些基层文化场馆作用,为百姓提供文化服务。
三是扎实推进图书馆建设。市图书馆于2019年搬入新馆,并被评为国家一级图书馆,建立县级公共图书馆分馆52个,新建城市书房19个,基本建成城区15分钟阅读圈,极大地方便和满足了人民群众的阅读需求。
十年来,在开展各类文化活动的过程中,打造和培育了瓷都的文化活动品牌:市文化馆的文艺轻骑兵、群众歌咏月,市演艺公司的瓷乐表演,市图书馆的珠山讲坛,珠山区的城市文化会客厅、乐平市的乐赣轻骑兵等,深受人民群众的肯定和好评。其中的文艺轻骑兵、群众歌咏月、珠山讲坛、瓷乐表演在全省乃至全国都较有影响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