陶嘉艺术中心专访|艺术家Sunkoo Yuh吕宣九教授
2024年11月18日,陶嘉艺术中心迎来了韩裔美籍艺术家吕宣九(SunKoo Yuh)的专访。策展人邓皓与艺术家Sunkoo Yuh吕宣九教授,在嘉德BLUE视频号进行了一场直播访谈。
作为一位享誉国际的陶瓷艺术家和美国乔治亚大学教授,吕宣九教授的作品以叙事性强烈的人物形象和象征符号著称。在访谈中,他分享了自己的创作理念、文化背景对艺术的影响、釉料实验以及对教育的见解。他回忆起年轻时因对生活的疑问而选择艺术创作,人物形象成为他表达情感和思想的主要载体。其作品中的符号受到多元文化的影响。他认为,观众的文化背景影响着他们对作品的解读,而这种开放性是艺术被解读的重要特质。
在谈到创作过程时,吕宣九教授提到直觉与理性的结合。他通常以二维图像为创作起点,通过即兴绘画表达情感,而后在三维雕塑中进一步发展。他珍视作品创作的不确定性,认为这一过程与泥土的特性相辅相成。对于釉料的运用,他特别提到叠加釉层和烧制过程中不可控的意外效果为作品赋予了更多活力。从早期的单色到复杂多变的釉层,他的创作经历了对主题和技术的不断探索。
作为一名教育者,帮助学生找到独特的创作声音是他教学的核心。他鼓励学生在理解自身局限与优势的基础上,通过实验和失败打破边界,找到技术与表达的平衡。
在被问及2003年获韩国国际陶艺双年展大奖及去年的评审经历时,吕教授分析了获奖时代背景, 通过突破陶艺边界赢得大奖的经历,并分享了担任评审的标准。并以2023年大奖得主马特·韦德尔为例,优秀的陶艺作品应在材料与表现上敢于不断探索未知领域。
当被问到当代艺术作品日益“公式化”的现象时,他认为,每位艺术家都应基于自身的身份与内心思考进行创作. 他提到,艺术的声音可能是宣告,呐喊也可能是隐晦表达等等...,但无论选择哪种形式,关键在于艺术家是否清楚地了解自己的声音。他表示,好的艺术作品往往不易在短时间内被完全理解,而是需要经过反复观看才能展现出其多层意义。这种复杂性与多义性是艺术作品最有价值的地方,也是他在教学中鼓励学生追求的方向。
推荐阅读与观看这场访谈全景呈现了吕宣九教授涵盖创作实践、教育理念与文化观察等多个层面。欢迎点击观看完整对谈视频,深入了解艺术家的视角与洞见。
部分访谈对话
人物与符号的意义
Hao: 也许我们可以从您的艺术创作开始聊起。您为什么选择人物?
Yuh: 在我年轻时选择成为艺术学生,是因为对自己的生活有很多疑问。我并不确定自己想要做什么,但通过艺术创作的过程,我试图寻找答案。所以,我选择了成为一名艺术家,把它作为我的职业。从一开始,我就在探索人生的意义。制作陶瓷的过程,通常需要每天重复地制作大量的作品,但我内心深处一直想创造独一无二的东西。我想,这就是原因所在。
使用人物作品的原因在于,我可以通过人物、符号和具体形态来更好地表达叙事。此外,我长期生活在美国,这是一个多元文化的社会。我从不同的文化背景中汲取灵感,例如印度文化,以及其他不同种族的文化传统。这些经历对我的创作产生了反映。我使用这些符号来表达人类共同的愿望,比如长寿和福祉,这些是每个文化中普遍存在的象征。与此同时,我还创造了一些属于自己的符号。
当我使用符号时,一个物体可能会具有多重含义。比如,在亚洲,某些符号可能象征繁荣或生育,而在西方,这些符号可能具有宗教意义。因此,符号的解释取决于观众是谁,他们的文化背景如何。这种多层次的叙事是我的创作的重要特点。
从二维到三维的创作过程:
Hao:当我们观看您的作品时,有时感觉它们像是捕捉了某个特定时刻的画面,而您的大型作品则更像是一段故事的章节。这让我很好奇,当参观您的工作室时,是否可能找到将这些作品串联起来的叙事线索. 在选择新的角色或元素时,您的灵感会来源于具体的选择还是更多来自您的想象?
Yuh:起初,一切都非常直觉化。我的想法会突然涌现,但随着时间的推移,我越来越了解自己,并逐渐形成了一套创作方法。我的一部分创作过程是绘制二维图像,这些画通常是即兴的、直觉性的,能快速抓住当下的情绪。
通常,我从画眼睛开始,然后逐渐发展为图像和人物。尽管没有预先计划,但这些绘画常常成为我雕塑作品的起点。有时,我能理解它们背后的意义,有时则不能。这是一种有意识和无意识的混合,许多灵感与“关系”相关——有些是纵向的(比如个人与过去的关系),有些是横向的(比如人与人之间的关系)。这些关系,以及人类普遍的愿望,比如追求幸福、婚姻的美好等,都会出现在我的作品中。
当我研究这些二维图像时,如果觉得它们适合转换成雕塑,我就会将它们转化为三维形式。在这个过程中,我不会过度分析,而是根据已有的图像创作。我非常享受将二维图像转化为三维雕塑的过程,因为这意味着新的可能性。这种转化过程中,有一部分是我能控制的,但也留出了即兴和不确定性的空间,而我非常享受这种不确定性。
Hao:或许有些二十几年前的一些作品,在创作时可能是无意识的,但随着时间的推移,它们的意义会发生变化。重新看时会变得更熟悉或者开始赋予它们新的意义。
Yuh:是的,确实是这样。
釉料的艺术性与材料的实验性:
Hao:我注意到您的作品中釉层非常丰富,对您来说,釉在您的作品中是一种怎样的表达?
Yuh:刚到美国时,我的作品主要是单色的,通常呈现粘土本色,反映了我当时的情绪和生命中的沉重问题。那时,我从罗伯特·弗罗斯特的诗《未选择的路》中得到启发,作为年轻人, 为什么不先尝试更多的颜色。我开始大量使用釉料,有时一件作品会叠加几十层甚至五十层釉。
这种叠加带来的不可控效果很吸引我。有些艺术家希望随着实践的推移,逐渐更好地控制作品,而我则愿意在掌控之外,保留一种不确定性。我喜欢烧制过程中无法完全掌控的结果,有时是惊喜,有时是灾难,但我仍期待那些超出想象的瞬间。
Hao:也许这也是为什么您选择陶瓷的原因之一。
Yuh:是的,我喜欢陶土的可塑性。当它湿润时,柔软可塑,这与我的创作方式和性格非常契合。我倾向于即兴创作,总是向不同的方向发展,而陶土正好能反映这一点。这让我联想到人类生命:我们努力去掌控,但总有一些超出预期的不可控因素。这种特性正是陶瓷让我着迷的原因之一。
关于艺术教育
Hao: 您能聊一聊韩国与美国的艺术教育吗?
Yuh: 美国的教育对学生更加开放。我也用这种方式来教学。我认为每个学生都是独一无二的存在,这是我对学生的基本看法。如果他们能够真正理解自己是谁,他们的作品就会自然而然地变得独特。我认为每个学生作为个体本身是独特的。如果他们能真正理解自己是谁,作品就会变得自然独特,而不是刻意追求特立独行。我常对学生说,要表达自己的声音,而不是模仿别人的语言。找到内心深处的自己,作品才会自然地展现独特性。
我年轻时也觉得自己是独特的,所以我努力去理解自己。如果能够理解自己,我的作品就会自然地展现出独特性。这可能是年轻时一种天真的信念,但我至今仍然相信这一点。因此,我也鼓励学生尝试理解自己。同时,也要了解自己的局限性。正是这些局限性,让你的表达更真实。了解自己的局限性很重要。作为艺术家,我们需要在内容与技术之间找到平衡。技能可以训练,但内容来自于内心。有些人技术很强,却没有思考自己的作品,而有些人专注内容,却忽略了技术。我会引导学生在两者之间寻找平衡。
失败是很重要的学习过程。我经常让学生从头到尾有意识地尝试失败。挑战自己、突破极限,在边缘尝试,即使可能失败,但这正是成长的机会。我喜欢那些不断推动自己的人,我觉得Ryan Mitchell也是如此,这也是我欣赏他的地方。他总是尝试把自己推到极限。我认为这是很好的,我们可以找到某种平衡. 这也是我对学生的期望。
Hao: 让人们发现自己是不容易的。我知道你们学校有陶艺工作室, 通常学生们围绕在你周围,你能观察到他们在做什么。但如果他们没有这种环境,没有持续地思考和尝试,找到自我是非常困难的。
Yuh:我从刚成为教师起就有这个意识,其实我在这里的时间是最长的,所以我能感受到不同学生的状态。有些学生可能不喜欢这种模式,但对一些学生来说,这种环境是一个很大的推动力。尽管我没有特别对他们施加压力,我只是专注于自己的工作,但我知道,他们会因为我的存在感到一种压力。这其实是一种我很享受的方式,我希望这种压力能帮助到他们。Tony Marsh是一个非常优秀的导师,他是我在加州州立大学(长滩分校)的老师, 他不仅是一名教师,还能平衡好自己的艺术创作和个人生活。我很佩服他,因为他能够同时处理多件事情,比如教学、创作和他的兴趣爱好。他非常热爱种植植物,特别是棕榈树,我常常在想他是如何做到这一切的。在我还是学生时,他每周都会和我们见面,那几乎像是一种“忏悔”的时间。我会在一周内努力创作作品,然后展示给他,并告诉他我是怎么做的。他会根据每个学生的需求提供不同的支持,我会说他是天生的老师, 当我自己成为教师时, 我会试着模仿他,为学生提供尽可能多的支持,无论是想法还是技术上的。
本次驻地作品:
Hao:您想聊一聊这次创作的这些作品吗?
Yuh:这次的作品有些是我以前创作的形式,比如这两件作品,是基于过去的创作重新发展出来的。不过,这次的作品融入了一些在中国的观察,比如戴头盔骑电动车的形象,所以这件作品里加入了头盔元素。虽然形式相似,但釉料和人物的面部表情有所不同,因此每件作品都呈现出不同的表达和叙事。
在创作这些三维雕塑时,我的原则是没有正面或背面,也没有固定的侧面。观众可以从不同的角度去欣赏,而他们的文化背景和观看角度会影响他们对作品叙事的理解。这种互动让我觉得非常有趣——同一件作品可以在不同观众中引发完全不同的故事解读。这是我过去二十年来思考的问题,我也希望我的作品能引发观众的情感共鸣和思考。
关于自我寻找
Hao: 像这座城的年轻艺术家和设计师,他们都有一个目标,就是创造一些独一无二的艺术作品或产品,代表他们自己的标志。但实际上,我知道有些人,他们往往采用的方式。
Yuh:模仿。
hao:是的。从它处获取,试图找到一种路径。但实际上,这需要从自身寻找.
Yuh: 我不清楚是不是因为我的教育背景,苏格拉底他一直说“认识你自己”。这也是他提倡的问答法。所以作为艺术家,重要的是不断问自己问题,而不是问别人,然后尝试去回答。这是我多年来一直在重复的事情。有些问题,我至今无法回答,因为它们太广泛、太基础,没有明确的答案。我只能通过这些年不断地思考和碰撞,偶尔能从中找到一些答案,逐渐理解自己和我的作品是如何产生的。这需要时间,但一旦我理解了这一点,我就不再挣扎,只要按照这种方式前进,我就能非常高产,能够在短时间内完成许多作品,因为我不再挣扎。我明白自己要做什么,就去做。
关于韩国国际陶瓷双年展
Hao: 我知道您曾获得2003年韩国国际陶艺双年展的大奖。在那时你已经在全球范围内受到很大的关注。我记得第一届是在2001年, 而且你去年还担任了评审,同时您认为什么是杰出的陶艺作品?
YUH: 幸运的是,我在90年代就有所感触,在90年代之前,已经有40到50年,当代陶艺是受到日本陶艺家的影响的。像滨田庄司和英国陶艺家伯纳德·李奇,他们旅行到美国,影响了许多年轻的美国陶艺家,比如彼得·沃尔科斯、鲁迪·奥提奥,他们是那个时代的年轻陶艺家,也可以说是美国当代陶艺的开创者。
我认为,过去50年,西方陶艺受到了日本陶艺的巨大影响,直到2000年,韩国国际陶艺双年展的开始,恰好是一个好的时机。作为一名韩国艺术家,我一定要为这一国际平台做出贡献,因此我第一次参加双年展,虽然没获得大奖,但我获得了铜奖。第二次,我更加有野心,提交了一件巨型作品——一件建筑性的陶艺雕塑,尝试突破陶艺的表现边界。因为陶艺作为材料有很多限制,你需要大窑才能做大规模的雕塑,烧制难度也非常大。作为艺术家,我希望推动表达的界限,所以从2000年起,我开始制作大型作品,最终幸运地获得了大奖,并因此获得了更多展示作品的机会。人们开始认识到我的作品,这对我来说非常有帮助。
二十多年后,我作为评审被邀请参与双年展,这是一个荣誉。作为评审,我们寻找的艺术家是那些不断挑战自己的艺术家,而不仅仅是技能过硬的艺术家。我们看重的是那些在材料上进行真正实验的艺术家,他们在寻找新的东西,探索那些我们无法想象的领域。今年大奖得主是美国的马特·韦德尔,我之前就有了解他的作品。所有的评审一致认为他的作品远超其他艺术家的作品。这次双年展的作品技术水平都很高,很多作品进行了大量的实验,不仅仅是传统技法,还包括影像,装置等多样形式的作品。
我也常常跟我的学生们说,他们需要在创作中保持不完全被理解的状态,因为真正好的艺术往往是需要反复回味、慢慢理解的,就像渐渐褪色的颜色,初次观看时你可能不完全明白,但回过头来再看,你会看到更多的东西,这才是好的艺术。艺术作品不应该一眼就能完全理解。这也是我教学生们的理念,要创作出那些不容易立刻被理解的作品,具有层次感的好的艺术。
关于当代艺术作品日益“公式化”话题
Hao 你如何看待当代艺术中日益关注社会问题的现象?一些年轻艺术家直接遵循固定结构,是否太“公式化”?
Yuh: 我觉得这是一个非常个人化的问题。我一直在思考一个问题,作为艺术家,首先要了解自己是谁。如果某些社会问题让你感到困扰,你应该通过艺术表达出来。每位艺术家的态度和创作方式各不相同,作品的功能也不同。有时候,艺术作品像是一种宣告,艺术家通过大声呼喊表达自己的立场;而有时候,它的表达方式则是隐晦的,可能是教育性的,也可能是为了传递广告信息。
每个艺术家都应该理解自己想要发出什么样的声音。如果是音乐作品,它的表现形式各异,可能有的讲述爱,有的讨论其他主题,艺术也是如此。艺术的表达应当是基于艺术家自身的身份和内心,了解自己是谁是最重要的。我个人并不特别政治化,但有时政治议题会在我的作品中自然显现,我会通过作品来表达自己的看法,这就是艺术家的勇气。我不会直接用言语表达这些观点,而是通过我的作品来说话。如果我需要批评某些事物,我会通过作品去表达;如果需要大声呼喊,我就通过作品来“喊出来”。每位艺术家在创作时的语调、表达方式都是独特的,这取决于他们自己的内心世界。我认为最重要的是艺术家要了解自己,清楚自己想要传达什么声音,并通过作品去表达。这是艺术创作中最根本的部分。